雲林大埤鄉有一家「邊緣戶」,一家四口就擠在向親戚借來的10坪老宅裡生活,就讀高中的兩姊妹也沒有自己的房間, 十年多來都和爸媽睡同張床,至於經濟來源,母親臥病在床,只能靠58歲的父親打零工月賺2萬多元苦撐。
親友不舍他們的處境,協助通報相關單位,最後獲得「愛心義築小團」等各界善心人士的幫忙。一群人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替劉家姊妹蓋了個新家,在上月圓滿交屋。小姊妹和爸媽終於有了自己的家、房間和衛浴,相當感動開心,靦腆笑著告訴義工, 「有點不習慣,但睡得很好。」
▼▲一家四口原本擠在約10坪大的老房裡,一間是全家人的臥房,另一間是客廳兼書房和飯廳等。
劉家姊妹從念幼稚園開始,就和父母住在向親戚借來的平房,兩間房加起來大概只有10坪大,其中一間是四口的臥房,另一間則擺個書桌讓姊妹寫作業念書,旁邊同時放個冰箱和瓦斯爐,當作小廚房兼飯廳、兼客廳和書房。
已經高中的兩姊妹,沒有自己的房間,家裡也沒有衛浴,親友看了不舍,暖心替他們通報給相關單位,希望能給予適當的幫助。
劉先生受訪時苦笑說, 很感謝大家的熱心,但當時自己真的不抱太大的希望,甚至覺得有這分心就夠了,直到好幾次志工來訪、評估,到最後開始動工, 他和女兒們還是覺得不可思議,直呼「除了感謝,還是感謝」。
近幾年在全台各地幫助弱勢打造家園的 「愛心義築小團」,除了號召各界善心人士還與幾個慈善團體合作,包括嘉義市仁愛慈善會,他們全額贊助工程款和施工時義工們的伙食材料、當地熱心的村長和村民、一年贊助十萬的臺北長安扶輪社,以及全程參與並協調全部事情的葉能振先生等。
從前置作業的訪視、評估到施工、交屋,前後約兩個月的時間,如此有效率,就是希望這對認真上進又孝順的小姊妹,可以有個好的生活環境成長。
▼▲在來自全台各地熱心義工的幫忙下,劉家小姊妹的家在上月順利交屋。
她們一直來的願望終於實現了,那就是「自己和爸媽有個房間、有張床好好睡覺」。為了讓她們的家更完美,當地義工葉能振交屋翌日又到現場察看,評估該如何施工,這過程他關心「住得還習慣嗎?」
得到的回應是,「小妹妹面露笑容的回答我, 『有點不習慣,但睡得很好』。」這番話讓葉能振聽了很開心也很感動。
▼▲義工們將房子規劃成三房一廳,兩姊妹和爸媽都有自己的房間。
有了新家還有很多人的愛心,劉家人接下來就是好好過日子。義工們也暖心提醒,後續就交給「愛心義築小團」關懷組不定期訪視,不要打擾或是洩漏她們的個資。
面對大家的幫忙、暖心,劉爸爸和女兒們很感謝,特別是小姊妹倆,她們承諾,會記住這份心意,除了不成為社會上的問題,未來有能力也會像這些義工們一樣, 説明需要的人。
而這也是向來低調的「愛心義築小團」的宗旨,「愛心不分你我他,起心動念成一家」,就是幫助真正需要幫助的人,讓社會充滿善的力量。
▼▲現在劉家一家四口終於有自己的家,家裡面也有衛浴了,他們相當開心。
▲這間房得以蓋好,全靠大家的無私、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