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搜索站內資源

穿二手衣、吃素13年,香港夫妻不做房奴回鄉種地,活出想要的幸福

田園牧哥 2021/09/23

去過香港的人都會回來感歎那裡的繁華,然而,這個國際性大都市卻也是世界上貧富差距超大的城市之一,

「這裡房子太貴了, 中產階級註定當一輩子房奴, 普通人終其一生也買不起一套房子。」

夜幕中的香港繁華一片相當一部分人因為沒錢住進了這樣的「籠屋」裡,因為空間促狹令人窒息,它還有個別稱「棺材房」,即便只能住進暗無天日的籠屋,人們也還是往繁華的地方湧,不願離開。

籠屋裡居住的年輕人按理說,香港大學畢業的碩士生莫皓光是個地地道道的高材生,畢業後起薪能在上萬港幣以上, 他卻一轉身,離開了城市的繁華,帶著妻子到鄉下,當起了「野人」。

如果有一天,你恰好路過香港新界元朗區那個名為「八鄉」的小村莊,或許會遇見他們一家。

野人一家莫皓光自稱「野人」,他和妻子阿牛及一歲多的兒子麥皮就居住在八鄉鄉郊的一座獨立小屋裡。

那是一座水泥搭就的簡單平房,雨棚和玻璃窗戶遮擋風雨,門外有個開放式廚房,屋子不遠處有菜園,順著小路一直朝前走走,會發現一條小溪,常年發出潺潺的流水聲。

白天,菜園是野人出沒最多的地方,他或是給莊稼除草,或是採摘果實,手裡總沒閑著。

下午帶孩子坐自製的獨輪車,爺倆一起去爬山嬉戲。

傍晚拿個小板凳一家人聊聊天,伴著蟲鳴,聽風觀星......

這樣慢節奏的生活,幾乎讓人淡忘了這是身在香港。

因為常年曝露在陽光底下,野人和阿牛的皮膚顯得有些黝黑,他們衣著樸素,看起來跟鄉下的農民沒什麼兩樣, 家裡13年沒買過新衣服了,大人孩子穿的幾乎都是別人家送的二手衣。

這還不止,他們家生活方方面面都從簡,傢俱90%是撿來的;平時主要吃自己種的蔬果,有時候會去超市購買快過期的食品,野人表示:「食物若不買不吃,就會變成垃圾,那就浪費了。」

就連結婚的請柬都是樹葉製作的,婚戒則是草編的,請了300多位賓客赴婚宴,都需自備餐具而來。

初次聽聞野人的事,很多人會同他的父母一樣納悶:「你學歷又不差,完全可以找個月薪上萬的舒服工作,每天坐辦公室吹冷氣,幹嘛要過這樣的生活,還搭上你老婆孩子,到山上去你能賺錢嗎?」

「活在別人的眼光中是一件很痛苦的事。」野人有自己的想法,他並不否認金錢的重要性,但他始終認為,盲目追求金錢並不能帶來真正的快樂。

儘管過著苦行僧一樣的生活,卻甘之如飴,從臉上時常掛的笑容就能夠體會這種幸福感。

談及野人萌生「歸園田居」這樣念頭的最初淵源,得追溯到他念中四的時候。

原本野人是個很普通的城裡人,他愛玩電子遊戲,喜歡看電視,吹空調,喜歡流行的服裝和速食,跟同齡的大多數人沒有任何區別。

讀中四的時候,他有天看了一則新聞,裡面提到香港的垃圾堆填區爆滿,心裡頓時湧起一陣愧疚, 「我也是罪魁禍首之一。」

他意識到「環保很重要,如果不從現在開始保護地球的話,將來我們的生活會很痛苦。」

從港大教育系畢業後,他去香港浸會大學攻讀環境與健康管理碩士學位,大學期間他曾有機會跟隨學校社團參加自然體驗活動,很少到鄉下去的野人仍然記得第一次乘車來到鄉村,踩著泥土,聞著麥田的芬芳的時刻,小夥子像沒見過世面地猛吸了一口氣。

「很享受涼風吹拂、自由穿梭流水山澗的感覺,我們本就屬于大自然,然而城市因為發展太快,變得擁擠,給人壓迫感很大,也讓我們漸漸隔絕自然,忘記了自然。」

從學校出來他本可以找到一份體面,月薪還不錯的工作,但野人選擇職業的時候沒有將薪資作為第一考量,他想的是做一份對社會,對環境有益的工作。

「今時今日的環境,污染成這樣,不不多做一點是幫助不到的。」

2004年,他成立了「自然脈絡」,一家自然教育社會型企業,主要做的事情是通過各種活動,讓人可以與自然建立和諧的關係。

自然脈絡facebook主頁野人自己首先就是身體力行這個環保理念的執行者,結束學業後,他便放棄在城市蝸居,選擇搬到鄉下的獨立小屋,在郊外種田當起了農夫。

他說: 「我很幸運,也很感恩太太阿牛和我有相同的價值觀。」

2012年,野人和阿牛的婚宴在村校舉辦,當時邀請了300多位賓客,大家全自備餐具、一起吃素,而婚禮上連新人的結婚戒指都是草編的。

交換儀式後夫妻倆還把戒指埋進土裡,回歸大自然,整場環保婚禮下來,花費不過港幣2萬多元。

「人們常說,結婚所有東西都要是新的、奢侈的、厲害的,但我覺得,用舊的東西更好。」野人說。

去看一看小夫妻的「新房」,這裡只有幾件電器,傢俱大多數是從親朋好友那

「接收」的二手貨,還有一些是從路邊撿來後改造的。

「我只是覺得應用則用, 儘量減少浪費。」

跟著野人走進他的家,會發現兩塊木板釘在一起,就成了置物架,不知哪兒撿來的竹篙一撐,擺上幾個鉤子就能掛東西,木頭箱子加上四個輪子,就成了孩子的玩具汽車,東西都不新,有些還能看得出手工的痕跡,卻讓人感覺煙火氣十足。

野人家的東西大部分是舊的,或是手工現做的但是時光倒退回最初,一個城裡生活了二十多年的人,突然來到鄉下,一切並沒有想象的那樣容易,野人是家裡的獨生子,原先可以說是十指不沾陽春水吧。

「最開始我都不知道怎麼燒柴火,有時搗鼓兩個鐘頭才燒開一壺水,那個時候只是成功燒了一壺開水,就已經好開心了。」

野人之所以選擇到鄉下生活,就是要過一種取之自然,還之自然的環保生活,儘量減少對地球的傷害,所以吃這點苦他覺得沒啥。

這個小家庭的所有活動都是就地取材,拾柴火煮飯,洗碗用自己親手製作的酵素,每天和妻子到田裡拔草施肥,看風景,就算約會了。

住郊外很多問題都要親手解決,野人從最開始對燒開水這種事都一竅不通,到後來能親自買材料引山泉水自用,自製簡單的隔沙系統清潔水源,還學會用水泥修補被雨水沖爛的小路、把撿來的破爛兒改裝成書桌台和櫃子、種艾草叢防蚊蟲......

當他注意到「清潔」這件事,會產生大量的生活廢水,還浪費紙,就腦洞大開地想了各種環保的清潔方法,比如如廁後直接用水清潔,洗頭洗澡用檸檬或者有機清潔粉,洗衣服會利用果皮發酵產生的酵素去洗,

「衣服洗完還帶著果香呢。」

「人們之所以會浪費是因為把大自然與自己割裂了,而不斷發展甚至逆天而行,只會扼殺了大自然的美好,我們最終也會付出相應代價。」

其他人看來,這樣的生活簡直跟苦行僧一般,這對小夫妻卻覺得如蜜糖般甘甜。

野人更是慨歎:

「自從搬離市區後,我的過敏性鼻炎都好了,傷風感冒也很少得,平時我會做瑜伽、看下書,基本沒啥心理壓力。」

自己身體力行不難,讓別人也跟自己形成一樣的觀念,很難,這也是野人的社會企業正在思考的事情。這件事還不見起色呢,當媒體得知碩士畢業的他卻選擇歸隱田園,報導他的事蹟後,很多網友就紛紛潑來了冷水:

「去山裡能掙大錢嗎」「太不孝了,父母養這麼大,居然跑去當農民」「這也太沒出息了,這麼多年書白讀了」......

一時間讓野人壓力很大,像他這樣的人在香港被叫做 「脫綱族」,聽名字就知道這種生活方式是不得到社會認同的。

或許是為了證明什麼吧,從未離開香港的野人背上行囊,專門去到國外拜訪了加拿大首對在水上生活的夫妻,以及日本東京的Solor girl。

Catherine和Wayne是一對藝術家夫妻,他們帶著兩隻貓,靠著一雙手和最簡單的工具,鋸子和錘子,在杳無人煙的海灣上用竹排建了一座浮島,野外生活了26年之久。

浮島就像個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這裡有起居室,工作室,燈塔,溫室,花園,練舞場都有。

這對夫妻用海藻製作堆肥,為「巢穴」裡的食用植物提供養分,就成了植物食物來源。

在海上釣魚,捕撈公蟹,作為主要的肉食。

最令野人印象深的是,男主人釣完魚會吹口哨,然後將魚丟到空中,不遠處就會有鷹飛過來吃魚。

「他真的跟大自然融為一體了。」

野人歎道。

野人發現自己所嚮往的環保自然的生活,正在世界各地被不同的人踐行著,很多人簡直可以用「極致」來形容。

當他來到日本東京,親眼見證外號「Solar girl」藤井小姐17年沒用過一度電,驚訝之情無法形容。

2001年東京大地震時,藤井的住所每天停電,她就開始思考無電生活的可能性。

從此之後她的生活徹底轉變了,一塊太陽能發電板,一台儲電器,就能維持家裡基本的用電,沒太陽的時候,一台踩踏就發電的單車就派上用場了。

踩三分鐘單車產生的電量,能使用一個小時。

藤井小姐基本上是跟太陽生活在一起的,她種番茄,以及各種天然食物,種好了之後,用自己親手製作的簡易太陽能煮食器,煮熟食物,

「實至名歸的Solar girl。」

「原來世界上有很多人都在不傷害地球地活著,還生活得有滋有味,甚至做到了零碳排放。」

野人來了信心, 他覺得自己正在做的事是有意義的。

更難得的是,妻子阿牛也認同他的生活觀,並且一直陪伴在身邊不離不棄。

2016年,寶寶麥皮出生後,小夫妻的極簡生活依然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

「才多了幾百港幣,並沒有花費太多。」

「不外乎多了花錢買食物、乘車外出,添置洗衣機幹衣以及多用熱水,這些是基本需要,還可以接受。」

踏入這個新奇的世界後,麥皮便跟隨爸爸媽媽接觸與眾不同的簡約綠色生活,家中一如既往沒有電視機、冷氣機,他使用的尿布也是那種可以清洗的。

斷奶後,麥皮和父母一樣吃素。

而且他大多數衣服、玩具都是二手貨,野人說:

「我問別人有沒有多出的玩具,結果多得要不完」。

一塊木板固定好,就是麥皮的滑滑梯,小傢伙能不知疲倦地玩上半天。

野人說,

我們的快樂不來自物質。

一家人在親手造的書屋裡玩耍,這樣的快樂是一件花錢買來的玩具遠遠比不上的,如果父母本身都是靠金錢買快樂,其實是將自己的生活習慣延續下去。」

家裡的事都是一家人共同參與,麥皮雖小,也要和爸爸一起修器具,遞螺絲或者拿東西。

媽媽做飯時,麥皮也要在一旁打下手,幫忙添柴火,做菜,從小養成獨立做事的習慣。

今年兩歲的麥皮已經能獨立地踏上佈滿碎石的斜坡,沿著小徑走到屋後小山坡的空地,他喜歡坐在爸爸旁,一邊喝著自家制的洛神花汁,一邊似懂非懂地聽大人說話。

13年了,一家三口住在鄉下的屋子裡,飲用自來水、以柴火煮食。

春天開墾土地,在泥土裡埋進種子,等到收穫的季節,這裡一片綠意盎然,小傢伙雖不會說話,但已經能聽懂爸爸的「指令」,認出紅色的果子是可以吃的小番茄。

胡蘿蔔、馬鈴薯、番茄們長相雖沒有超市里的那般好看,但是憨態可掬,有一種野蠻生長的派頭。

取一些曬成幹,就成了自然風味的食物,是大自然最好的饋贈。

所謂幸福,其實很簡單,不過是一蔬一飯,一朝一夕都能和家人相伴在一起。

或許有人會問,你學歷這麼高,卻跑到鄉下當農民,父母答應嗎?

打一開始,野人的父母的確是想不明白,家裡就這一個獨生兒子,卻選擇過這樣的生活,還會潑兒子冷水:「唉,沒用的,你一個人可以改變什麼?」

這麼多年過去了,發現兒子過得還不錯,不僅能自給自足,他創辦的社會企業也漸漸得到發展,更多的人開始理解野人所做的事情,他的工作能力也被認同,另外,他還能花更多的時間陪孩子去爬山,遊玩,親近大自然,也就漸漸認同了兒子的堅持。

許多人在城市裡忙碌大半輩子,最後都想歸隱田園,在野人看來,與其這樣兜圈子,不如趁早過喜歡的日子。

「重要的是你是否願意鼓起勇氣踏出突破的第一步,當你明白,原來有吃的東西已經很開心,有瓦遮頭就已經滿足的時候,你的人生就很快樂了。」

生活是過給自己看的,無論外界如何評判,能和家人以一種愛意的方式,朝夕相伴在一起,就夠。 畢竟,幸福有千萬種模樣,選擇你要的那種就好。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