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索

搜索站內資源

傳奇樂隊縱貫線的「撈錢」之旅:開始有多風光,結束就有多狼狽

田園牧哥 2021/09/24

2008年金曲獎頒獎禮上,出現了有趣的一幕。

主持人介紹周華健出場,稱他的表演是「華語歌壇真正大哥級別」。

但周華健一上臺,立馬澄清: 「我不敢當什麼大哥。」

「多年媳婦熬成婆,我的上頭還有大哥」。

于是,周華健請出了他的大哥,李宗盛。

李宗盛笑呵呵出場,台下紛紛起立致意,掌聲雷動。可老李也沒風光幾分鐘,因為真正的主角並不是他,而是羅大佑!

很多人聽李宗盛的歌長大,李宗盛則說:他是聽羅大佑的歌長大的。李宗盛和周華健,屁顛兒屁顛兒地跟在羅大佑身後,心甘情願當「小弟」。

一台晚會湊齊了三位歌壇大佬同台,場下觀眾還以為主辦方是為了收視做得努力。

殊不知,臺上的三位大哥籌畫出了歌壇上史無前例的「大事件」。2008年的7月25日,一支名為「縱貫線」的樂隊橫空出世。

縱貫線的「餅」,畫得非常大。一方面是「撈錢」、一方面是拯救歌壇。彼時歌壇低迷、江河日下,急需一股強有力的風潮給沉悶的歌壇帶來新鮮空氣。

殊不知,這支被歌壇寄予眾望的「限定團」,開始的時候有多風光,結束的時候就有多狼狽。

2009年初,由羅大佑、李宗盛、周華健、張震嶽組成的縱貫線,在央視春晚上演金曲串燒。

別看四人年齡加起來上百歲,可他們當年組隊,志氣昂揚不輸年輕人,稱自己是時候出山「拯救」華語樂壇了。

從商業成績看,「縱貫線」無疑是成功的,光演唱會收入就達到4.64億新臺幣,讓原本還擔心他們「廉頗老矣」的演出方,出乎意料地賺了個盆滿缽滿。

可因組團「一年」,這時間一到,縱貫線的表現就將被蓋棺論定。

如今回頭再看,他們是真的實現了「振興歌壇」,還是在撈金玩票?

就事實而言,縱貫線開始的時候風光,結束的時候狼狽。行程過半的時候,團隊每個人的臉上都掛滿了疲憊。藏在光鮮亮麗的門票數字背後的,是他們無法言語的「心酸」。

組隊半年就想跑路

當年,縱貫線巡演入帳9個億,平均每人唱酬2000多萬的數字背後,也是四個平均年齡47.5歲的男人,一年裡滿世界跑的結果。

縱貫線回到小巨蛋收場時,李宗盛感慨萬千,感歎這一年旅途,飛行超過20萬公里,回家的感覺真好!

再到《康熙來了》上,主持人還以為縱貫線意猶未盡,問周華健:「有沒有後悔最初只定了一年?」

周華健卻大吐苦水:「累到後悔,一年太長了!」

當初要不是簽了一堆演出合約,他們可能半路就解散了。

周華健累到想「跑路」是有跡可循的。

縱貫線頻繁錄綜藝期間,他曾遭遇身體不適。平日活潑話多的周華健,蔫蔫樣子,唱歌費勁,讓歌迷心疼不已。

但按理說世界是屬于年輕人的,年齡最小的張震嶽,沒想到也叫苦連連。

據張震嶽回憶,一年下來50場演出,每天幾乎在交通工具上度過,體力都被擠幹了!

所以,就在縱貫線粉絲不舍求安可,偶像本人內心卻是急著轉身說再見,稱「解散是解脫」。

令人意外的是,年齡最大的羅大佑,反倒沒表露太多體力困擾。

縱貫線面臨解散之際,他更關心的是自己「失業」怎麼辦?

畢竟,如今的華語樂壇已不唱「之乎者也」,改成「哼哼哈嘿」了。

其實這並非是羅大佑杞人憂天,因為他的「事業危機」確實來得很迅猛。

2017年,羅大佑在小巨蛋開唱。

遙想當年縱貫線巡演時,台下觀眾濟濟一堂,可到了羅大佑的個人演唱會,卻是星星點點,延遲開場。

事實證明,以教父羅大佑的號召力,他已經撐不起一場小巨蛋的演唱會了。

聚集了張宇、林俊傑、陶喆、辛曉琪、戴佩妮、李泉等歌星壓陣,也難逃實際「售票加贈票才出票六成五」的慘狀。

巨星湊一起寫不出一首歌

縱貫線的「狼狽」,表現在體力上,畢竟歲月不饒人。

他們的「尷尬」,也體現在他們作品的更新速度上。

以至于他們喊出的「做音樂」口號,像是「無法兌現的空頭支票」。

起初,外界的確很看好縱貫線,四人加起來共發行過70張個人專輯,發表了近600首作品,而且還多是華語經典級別。

可想不到,理想巨輪撞上現實冰山,四位才華洋溢的創作人聚一起,最初竟搞不出一首作品。

春晚期間,縱貫線按理說要唱一首新歌。但當時由于內部討論不一,四人花了一個月,只寫出了一首《亡命之徒》。

因為不太符合春晚氛圍,後改名為《出發》。

周華健經紀人對此就吐槽,看縱貫線討論創作就是受罪!

別看台前四人捧誇對方,和和氣氣,私下談及工作,各執己見/互不相讓。

而作為樂隊音樂總監的周華健,偏偏又是老好人,誰的意見都不否決。

到最後,「誰喊的聲音大」來決定聽誰的,這後臺混亂程度,想來就是一團糟糕,讓人身心疲憊!

當然,在縱貫線計畫表裡,本就打算結束巡演的09年底,出一張全部由新歌組成的專輯。

專輯最後出了。

先不說歌曲效果,看看大佬們是如何做出專輯的,又會感歎他們真是夠折騰!

由于縱貫線一直跑巡演,過的是吃便當,睡酒店的奔波生活,因而就沒了黃金錄音棚的待遇。

周華健爆料,他們是在酒店蓋被子錄的音。

被子不夠隔音,就讓酒店服務生找床墊,四周勉強用床墊搭起空間,再在上頭蓋上棉被。

就這樣,幾位華語樂壇的巨星們,靠著幾張酒店掉灰的床墊,勉強完成了他們的demo錄製。

那麼新歌出了,市場反應如何?

除了主打的《亡命之徒》,大家對縱貫線印象更深的,還是那些經典老歌。

像羅大佑的《童年》《戀曲1990》,李宗盛的《凡人歌》《當愛已成往事》,周華健的《朋友》《花心》,張震嶽的《愛的初體驗》《再見》等等。

這在當時遭到不少質疑,認為一支樂隊唱的卻是成員自己的成名曲,這顯然是在「吃老本」。

當時,大家還想著伍佰、趙傳加入縱貫線,那就很有看點了。

可當粉絲心願傳到本人那兒,對方臉上卻寫著拒絕。

伍佰說得委婉,稱自己和縱貫線的理念不合,而且,他自己的China blue樂隊磨合得更好:

「我們成立了17年,不是才玩幾個月,眼睛閉起來都可以彈。」

趙傳回應得就更直接了,被問到「縱貫線哪位發展最好」時,趙傳沉默一會後說道:「都沒有」。

趙傳還批評了縱貫線「作品創新缺失」,除了張震嶽有新作品,其他人基本是停頓的。

縱貫線拯救不了滾石

當然,趙傳這話說早了。

李宗盛在2009年的耶誕節,姍姍來遲交出了他的中年大作。

別看他樂呵沒正經,一會忽悠說隊名應該叫「南寶丸」,一會開玩笑說自己要寫「男人不是女人的港灣」。

結果這首《給自己的歌》,李氏腔調依舊,但還多了他這年齡全新的哲思。

第二年,《給自己的歌》以一票優勢贏了周杰倫《超人不會飛》,拿了金曲獎最佳年度歌曲。

不過由此看來,僅靠李宗盛這一首歌,縱貫線「作品救市」的初心仍未算實現。

而且不僅救不了音樂市場,連滾石一家公司都處境艱難。

縱貫線此番組隊,暴露出的更有「滾石唱片沒落的狼狽」。

縱貫線的成立按官方說法,是源于滾石老闆段鐘潭的紅酒撮合。

聽起來情懷滿滿,重回華語音樂全盛時代。

可打破理想濾鏡,現實是「滾石已回不去他的全盛時代」。

千禧年互聯網崛起,實體唱片業一蹶不振,滾石也成了大環境的受害者。

同時,其內部當家歌手紛紛出走,更致其大傷元氣。

作為當年兩大銷量保證的陳淑樺與趙傳。

前者因個人境遇,早早隱退,不問世事。後者銷量下滑,被公司高層無情放棄。

還有很多滾石歌手,則因滾石管理不當等多種原因,合約到期後選擇走人。

回望曾經,全盛時期的滾石群星閃耀,也財大氣粗。

當年,張國榮複出樂壇,投奔滾石。

滾石拿出空白支票,讓他填上他希望的數字,稱無論寫多少,滾石都滿足他。

張國榮簽了,但數字那欄只寫了兩個字,情義。

多年後,滾石舉辦成立周年演唱會,表面看同樣是情義的相聚,現實環境卻大為變樣。

一邊,脫離滾石的趙傳在媒體前感慨,自己本以為會老死在滾石,可結果自作多情,自己的前途並沒有得到對方重視。

另一頭,滾石創始人段鐘潭,也在訴苦做音樂的煩惱,稱如今滾石簽約歌手,只有當年十分之一。

而他自己多年來一直在探索,虧損,在探索中艱難前行。

倘若縱貫線當年的出山,被看成中年人在後浪時代的謀生撈金之舉,狼狽程度未免又增幾分。

這四人拼得汗流浹背,腰酸背痛,所謂的樂隊新鮮感早已體驗完畢。

最終,讓「最近比較煩」的老段一解經濟之憂,還清投資失敗欠下的債,原來這才是背後現實矛盾所在?

可即使如此,縱貫線這單一品牌的成功,對于滾石的未來而言,仍是杯水車薪,只能一時救急。

如今多年過去,還有很多粉絲追問,縱貫線何時重返樂壇。

因為即使他們在「撈金」,放眼偌大樂壇,也沒有哪個歌手,像他們「撈得有藝術性」。

用戶評論